房地產企業,前赴後繼奔向香港上市

香港傳真丨前仆後繼房企IPO剪影

來源:觀點地產新媒體

 

一座城市裡的地產漫遊與畫像。

翻開厚厚的招股書,平時不太搶眼的「風險因素」章節,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也更容易成為疑慮的依據。

觀點地產網 在一個IPO發佈會上,投資者的第一個發問,即觸及該公司管理層敏感的神經:「公司此次IPO的募資金額,比此前披露的數字削減了八成以上,請問這會對公司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沒有公布過發行規模的相關數據」,公司管理層略微停頓了一下說道,「今天的香港市場可能『天氣多變』,公司是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去把握市場情況,推進上市計劃的……我們非常看好香港市場,否則也不會選擇在香港上市。」

這樣的對話,幾乎在每個發佈會上都會上演一遍。一問一答之間,既折射出房企們對上市的迫切,又將他們對資本市場不可控的「無奈」展露無遺。

但久而久之,許多後來舉行IPO發佈會的公司領導層都「釋懷」了,對於募資額削減等問題也逐漸免疫,形成一套應對的說辭,例如「不是為了巨大估值而上市」「只想做好自己」等等,避開對客觀環境的探討,強化了主觀能動性的闡述。

但在與外界投資者周旋的話術中,眾多上市企業不約而同地透露出了他們堅持上市的原因:「假設遇到一些機會,需要融一點錢,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在一級市場則需要一些時間;所以上市會為未來的發展鋪平很多道路……」

這是今年前仆後繼湧向港股市場的房地產企業,在上市中留下的一個鮮明的註腳。

 

港股IPO大年

經常聽投行的工作人員說,今年特別忙,手上的港股IPO項目數量相當於往年的幾倍。他們在接下項目之後,往往聚集在中環寫字樓的某個辦公室里,不分晝夜地奮戰。這滿滿的工作量,來源於港股市場的「熱鬧」。

僅僅在第三季度,港股主板單季募資總額就達1900億港元,超過2017年全年募資總額,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季。截至第三季度末,香港主板共錄得88宗IPO,募資總額為2382億港元,躋身全球交易所IPO募資總額的首位。

在融資總額上,小米集團的426億港元、美團點評的331億港元、平安健康醫療科技的88億港元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量。

回望去年,港交所的IPO募資規模屈居第四,為1290億港元;這對於九年來拿過5次第一名的交易所而言,顯然差強人意。

至今年4月,港交所實行25年來最重大的改革,決定改變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將港交所作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在港上市。

效果立竿見影,新的上市機制吸引「新經濟」公司的濃厚興趣,截至第三季度末,香港市場已錄得3家「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2家具有「同股不同股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充實了募資規模。

從某個層面來講,港交所已轉型成為「新經濟」公司的上市樞紐。截至9月14日,2018年按照傳統上市要求成功上市的公司中,超過20%以上均為新經濟公司,而2017年則少於10%。

另一方面,A股上市審核趨嚴、排期時間長等因素,催生着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動機;而香港融資環境較為寬鬆,與內地在地域和文化上有着許多共性,這也使內地企業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場。

搭乘港股IPO的上市熱潮,各領域的企業都競相登場。

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前三季度,在88宗港股IPO中,基礎設施/房地產數量佔比最大,為23%,募資金額為190.56億港元。而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業,消費品市場,工業市場,教育等行業的IPO數量佔比,則依次位列其後,分別為17%、13%、10%、9%。

 

「起碼上市了」

屏幕上的數字一秒一秒地跳躍着,港交所懸掛的銅鑼在鏡面反射下閃着金黃的光,旁邊站着一位西裝革履、面帶微笑的公司領導層。眼看着到了九點三十分,他敲響了銅鑼,人們的目光瞬間轉移到顯示股票交易情況的電子屏上。

舉着酒杯的來賓們沒有歡呼的身影:「呦,破發了。」

「起碼上市了。」也有人低聲說道。

這是某家房企敲鐘上市的情景。上市首日,破發逾20%,但在很多人眼中,無論怎麼說,上市就是一個里程碑。

「股價受很多方面的影響,而現在的市場是比較動蕩的。」從路演到敲鐘,一路上唱低的論調不絕於耳。但是站在企業層面,許多人的着眼點並不在於「募資額削減」「認購不足」「破發」等,而在於是否完成上市。

上市終歸是解決資金問題、獲得更多獨立性的關鍵一環。

具體而言,港股市場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不及A股市場,而小米集團、美團點評、平安健康醫療科技等巨無霸的上市,為港股市場帶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上市公司帶來抽血效應,導致它們的認購不足。再加上美元的加息以及其他相關的政治因素,影響着投資者的積極性。

而除了面對種種不利的客觀因素之外,一些企業也仍然頭頂着超高的負債率、現金流負值等指標,進入公眾的視線。翻開厚厚的招股書,平時不太搶眼的「風險因素」章節,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也更容易成為疑慮的依據。

投資者提出的疑問,公司管理層太極式的回應解答,顯然無法打消投資者的擔憂。

正如一家地產公司所表述:「高槓桿率水平、經營負現金流量凈額要求我們須獲得充足的外部融資以滿足我們的財務需求。倘我們無法做到,我們可能無法按時履行支付義務,亦無法按計劃開發項目。」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