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券商苦撐,前景仍堪憂

來源:東網

 

經營陷困,中小行更嚴峻,老行尊退場 傳無人接手

疫下百業空前陷困,消息透露有老牌證券行萌生退場念頭,相信若短期內仍未有人接盤將自願結業,把牌照交還予證監會。回看證券行「放盤價」自2019年插水後,這兩年證券行二手交易幾乎「清零」,部分更求人接手,業界促請港府與內地建立更多互聯互通機制「做大個餅」。

 

港股成交萎縮、疫情惡化及經營成本上升等夾擊下,中小型證券行營商愈趨嚴峻。綜合市場消息,證券行「放盤價」自2019年大跌後未有起色,「一家有1號(證券交易)、4號(就證券提供意見)、9號(提供資產管理)牌的券商,叫價僅420萬港元,還可議價。該公司目前是虧本,亦只得一個負責人員(RO)。市場有人問價惟未有承接,主要認為前景未明」。

 

 

小型券商難捱,料掀結業潮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相信,這一波疫情未能在短期內平息,亦無法估計香港經濟何時復原,外圍又風雨飄搖,港股成交額低,新股上市銳減,證券業生意受創,料之後相繼有一些規模細、資本少、無盈利的同業會結業。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稱,防疫從嚴、通關無期等令不少商業往來無法進行,就算仍能透過網上會議等進行跨地域交流,但成效始終不及面對面,不少業界成員「現時只是求生存」,亦見不少同行「等唔切」。

 

有傳證監會已原則上同意將跨境理財通擴至本港的持牌券商,惟有待內地監管機構批准。惟消息未有刺激9號的牌價彈上,市場人士坦言,證券行現時「放盤價」很抵買,「比自己搞便宜,但無交易歸根究柢是行業前景問題,根本看不到營商環境有好轉」。


雖則「跨境理財通」商機龐大,但主要是債券、基金、保險等產品,涉及證券行主業的股票、期權等產品佔比極少,即使容許持牌券商參與,也只會惠及大型的中資行,中小型券商無法受惠。

 

再者,近年資金背景雄厚的互聯網券商發動銀彈攻勢,傳統中小型證券行幾乎無生存空間。聯交所數據顯示,2015至2018年間的停業金融機構僅個位數字,惟近3年持續企於雙位數。


今年首季未完,已有5間停業,按年增逾66%,更佔去年總數約三分之一。若計及本月初宣布下月起結業的一通,首四個月停業的證券行按年增五成,情況已惹起證監會關注,並在月初向業界髮指引,留意到個別中小型持牌法團在處理壓力事件的能力存在不足,提醒他們應具備足夠資源及有效程序,以對抗風險事件和衝擊。同時要求法團牌照申請人須向該會提供有關「應變計劃及相關事宜」資料。


 

冀准進大灣區市場拓商機

證監會早前雖已宣布豁免今個年度牌費,但業界直指幫助不大。


李惟宏認為,費用減免當然好過無,但始終要「做大個餅」,才有更多營商的機會,期望政府能儘早准證券行業參與「跨境理財通」。


另有業界人士指出,現時香港券商仍不能在內地分銷產品和招攬客戶,期望港府與內地當局溝通,讓券商能合法地進入大灣區,且獨資開設分公司。始終內地人口多,資金多,能為券商開拓商機。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小型券商掀結業潮,過去四年逾80家券商結業
香港券商直擊:投行博弈升溫,遠程辦公成常態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9年3月-2021年2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