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和一朋友閑聊,談及香港上市的情況,不得不說,現在市況的確不好,新股發行每個月寥寥幾家,相較於前幾年每個月動輒十幾二十家的盛況,行情可謂慘淡。
排隊那麼多,上市那麼少。
萬萬沒想到,閑聊也能聊出花,朋友跟小編說起了最近的一種新「上市模式」,小編聽了之後,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有大開眼界之感。
怎麼辦?按朋友說的方式,小編腦補一個名字,就叫「借名上市」吧。
顧名思義,就是先借名,借上市公司之名,直接安排敲鑼儀式,讓」原始股東「體會一把,沉浸在未來股票增值的遐想中,感受一下上市公司股東的快感。
正所謂,也不IPO,也不借殼,直接就是上市。
就比如國內有些企業,想去香港上市的話,有的營業紀錄不滿3年,有的業績數據、甚至業務模式都有問題,往往也不達標,更何況在A股還有資金流水的審查,根本過不了。
如果借殼,除了要佔用大量資金之外,更主要的是香港近幾年嚴查借殼上市,涉及反向收購更是視同IPO。而就算想借殼上市的話,早前有一家企業買殼3年之後出售原業務,被港交所直接駁回,審批非常嚴格。因此,借殼上市風險也不低。
這種新流行的模式,很難說以後會不會更流行,也就隨便扯一扯,咱就虛擬一個」諸葛董事「的名稱,來聊一聊,有說的不對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請各位海涵:
-
諸葛董事先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市值不要太高,業績不要太好,虧損更佳;
-
搭上關係後,再跟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聊。至於聊出什麼花,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他們知了;
-
再跟這家上市公司簽訂一份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名稱有可能直接是帶上上市公司名稱、或者中字頭、或者很熱很流行很有概念的;
-
這家合資成立的新公司,有些可能收購諸葛董事名下原來的業務,有些根本就不收購,把諸葛董事名下的業務直接接手過來、以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名義開始干直接開始干業務;
-
然後以這家合資新公司之名、或以上市公司之名、或直接把上市公司代碼放進去,以原始股之潛在空間、新業務、新概念、新利益到處找原始股東;
-
敲鐘儀式少不了!挑個黃道吉日,買個鑼、找個高大上的酒店,最好再找一兩個「資本人士、券商大佬」站台,那敲鐘(敲鑼)現場規模、熱鬧,超過99%的真IPO的現場,順帶做一下招商、回饋股東大會這些,儀式感缺不得,不然怎麼會有更多的「原始股東」;
-
這家合資公司的業績、財報,可能併入上市公司;原本打算收購的業務可能也不打算放進來了,與其面臨港交所的反借殼審查,還不如慢慢做業績呢;
-
諸葛董事,可能進入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有些直接就董事局主席,也可能進入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董事會;
-
拿到那些」原始股「的錢之後,有些諸葛董事是真的花錢去拿下大股東的股權,有些則根本無所謂,當然也有些是在賣原始股之前自己墊了不少錢;
-
有些拿下股權後,便把部分股票賣給第三方,部分套現;這些拿到股票的第三方,會比那些原始股東強一些,因為他們的股票可隨時在市場拋售,而原始股東的股票買賣都在諸葛董事的操控之下;
-
最後就可以着手重組董事會、更改上市公司名稱。
當然,並不是說都按上面所述的步驟來,有了PY交易,那就先敲鐘了再說,其他步驟還可以同時出擊。
只是可惜,有些原始股東,終於變成原死股東,投資的錢只能原地等死了。
以上純粹是我跟盆友的海闊天空,切勿對號入座。小編對這種模式一竅不通,也敬而遠之。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還是嘆為觀止!
所以我常跟行家講,諸葛董事是我偶像,公司不必自己IPO上市,跟上市公司簽個協議,先舉辦一個上市敲鐘儀式,左邊安排上招商大會,右邊再來個股東大回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起出個幾億,接下來業績再做一做,新消費新醫療,芯片生物高科技,再下來追加幾個億的投資,這一套下來,起碼拿到一個上市公司。
我話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