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明報

港交所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機制,市場似乎已有人蠢蠢欲動。據了解,曾在美國完成多宗SPAC合併交易的中資背景企業貝祥投資(Balloch Group),近期已以SPAC為名來港開設公司,時間上與發展港版SPAC吻合,似欲搶先入閘「分一杯羹」。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由於香港SPAC做法與美國不同,而且成本較高,業界目前主要抱觀望心態,冀有先行者出現「開路」,並指有包括城中「富二代」在內人士擬飲「頭啖湯」。
據數據顯示,貝祥投資於2021年11月初在港開設私人公司「SPAC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Co. Limited」,並由內地傳媒譽為「中國殼王」的集團董事長雙鎔清出任公司董事,估計為發起港版SPAC「鋪路」。翻查數據,貝祥投資參與的SPAC項目包括Pacifico Acquisition(PAFOU)等。
另據內媒報道,貝祥投資在2020以來已發起近20個SPAC項目,其中8個已完成併購上市,募資約8億美元,正在洽談的目標公司涉及數碼貨幣、智能製造、醫療健康等領域。
華坊羅珏瑜:無人希望做「勇士」
在美國協助SPAC上市估值、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羅珏瑜透露「絕對會在港參與SPAC」,惟考慮到近期新股市場淡靜,加上內地監管風波持續,目前持觀望態度。
她續稱,就批核過程而言,市場仍處於摸索階段,當中或涉及主觀因素,需要藉助案例去知悉港交所的尺度,指無人希望做第一位「勇士」。不過,她估計只要有首批SPAC成功跑出,市場摸清規則後便會有人陸續跟隨參與。
諾圻王干文:欠散戶帶動市場氣氛
在美國SPAC領域經驗豐富的諾圻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干文亦稱,港版SPAC僅限機構投資者參與,欠缺散戶帶動市場氣氛,暫仍對SPAC在港集資能力存疑,會視乎香港市場是否受投資者歡迎再考慮「入場」。
此外,王干文提到港版SPAC或能吸引業務較敏感的中概股,加上現時聯交所有近200家處理中的上市申請,不排除當中會有企業「等唔切」而考慮採用SPAC上市。
安永蔡偉榮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偉榮透露,據他了解市場上至少數名人士欲發起SPAC,包括「富二代」及本身在美參與SPAC的人,認為SPAC在香港市場始終屬於較新的金融產品,有人會願意冒一定風險「搶頭啖湯」,換取更高贏面。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