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豐博士:香港生物科技股,缺乏熟悉行業的投資者,只看 exit 、存在問題

來源:明報

唐卓豐博士:香港生物科技股,缺乏熟悉行業的投資者,只看 exit 、存在問題

(由左至右)復星恆利證券雷宇光先生、唐卓豐博士、億勝生物(1061.HK)方海洲先生、歐振國先生、雅各布臣(2633.HK)唐海誼博士

 

香港越來越多生物科技來港上市。港交所2018年4月推出全新的生物科技章節18A以後,市場及投資人逐漸接受了還在產品開發但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這對醫藥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藉由18A能夠推進生物科技板塊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投資者。

18A推出後目前已有很好的資本效應,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自2018年4月底至2019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共籌集530億港元,其中包括9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268億港元。


在香港一直跟進醫藥的亨亞醫療行政總裁、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HKBMIA)常務會董 唐卓豐博士,在10月22日中午出席由復星恆利證券有限公司主辦的 「2019新經濟 新醫療 大健康論壇」後表示,現時香港市場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多在上市後短時間內,如在上市後首18個月大上大落,較注重投資者退出(exit),亦較少熟悉行業的投資者參與,要靠主要投資人(Anchor Investor)支持及大基金支持。他認為,若要發展好香港的生物科技股市場,不能純只看 exit


另一出席論壇的 TZ Healthcare Management Ltd 創始人鄭則則稱,有別於香港市場注重退出,新加坡市場方面則較注重成長(growth),發展方向不同。唐卓豐稱,香港的生物科技市場若要發展更好,不應只顧注重exit。他稱,他們在投資時,會注重管理層是否對所屬領域熟悉、董事會、信用、營運上是否有好的紀錄,繼而才進一步留意管理團隊、執行能力及公司方向,因此在物色投資項目時,會循人、事、錢三方面去逐步分析。在眾多因素中,他認為,資金是最容易解決的。


唐卓豐認為,香港算得上的生物科技公司只有2至3間,缺乏本地公司,市場上亦主要以內地公司為主,幸而香港市場在監管方面做好把關。同時因為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大部份沒有盈利,並屬早期公司,因此需要留意該等公司進入下一階段投資時,是否有另一管理團隊接手管理。


此外,出席同一論壇的 GT Healthcare Capital 合伙人 Alan Au(歐振國),在給予生物科技公司估值時,他們會注重,能否將最好的技術帶到內地市場,及評估能否在渠道上、配合臨床研究、藥物落地時間方面,作一籃子考慮。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未來中國將會崛起成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源頭,同時在香港的生物醫藥板塊和上海的科創板的推動下,資本對創新的投入都會加大。無論是從政策、人才、資金、產業成熟度來看,中國生物醫藥都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生物科技公司及投資者的常見問題及答案 – 《香港交易所與生物科技》第二期

香港:2019年繼續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IPO上市破發,破發算什麼,關鍵是要「活下去」?

港交所列不適合上市六大理由,去年拒絕IPO申請宗數增7倍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24個案例匯總 (2018年)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

唐卓豐博士:香港生物科技股,缺乏熟悉行業的投資者,只看 exit 、存在問題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