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华尔街见闻
编辑整理
中信里昂证券(CLSA)高层人事持续震动,公司一、二把手在近半个月内相继宣布离任。这家曾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的中资券商,目前深陷并购后的文化差异和母公司中信证券人士动荡带来的漩涡之中。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香港中信里昂证券首席执行官施立宏(Jonathan Slone)在服务该公司三十年后,毅然宣布辞职。他是近一段时间来,继董事长唐臻怡和首席运营官Nigel Beattie后,第三位出走的高层人员。
据悉母公司之前展开一系列调整
中信证券最近展开了一系列调整,包括人员和薪酬结构。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国国有母公司采取措施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后,施立宏已经辞职。这些因消息没有公开,而不愿具名的人士称,施立宏于上月底递交了辞呈。他们表示,此前,中信里昂证券2018年的奖金规模下降了大约60%,而且中信证券最近展开了其他一些调整,包括人员以及中信里昂证券的薪酬结构。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裂痕的背后是双方之间长期不满的积累,有制度方面,也有个人方面。比如中信认为相比于带来的业务量而言,这些香港银行家的成本过于昂贵。文章援引中信人士表示,在不同背景下,这更多的涉及成本结构和最佳策略,但是不可避免地将被描绘成一场文化冲突。
从1988年起算起,可以说施立宏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里昂证券度过的。1988年,施立宏加入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担任区域研究总监;1991年,他移居纽约建立了里昂证券的美国业务。2005年9月,施立宏回到了亚洲,负责里昂证券的全球经济业务。
2012年7月20日,中信证券宣布,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中信国际将以12.52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自2007年起中信证券就积极谋求海外扩张,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在2008年搁浅。
在中信和里昂的收购中,有媒体表示,时任里昂证券CEO的施立宏和时任中信证券副董事长的殷可成就了这段“联姻”。香港《亚洲货币》杂志2012年7月的一篇文章称,两人一同前往巴黎和北京,以便说服公司高管和监管机构批准这笔交易。
不过这笔收购也曾被市场质疑估值过高。经济观察报2012年8月的一篇报道指出,投资者曾屡次询问收购里昂是否作价过高,因为当时里昂证券市净率为1.7倍,而中信证券港股上市时作价仅1.2倍,即里昂较中信有42%的估值溢价。
另一方面,管理与文化上的差异也成为当时市场担心并购能否成功的因素。中国经营报在当时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管理层和核心团队是全球性投行最关键的资产,如果留不住人才,对中信证券的国际战略毫无意义;同时里昂证券内部的文化也非常法国化,如何与中信证券偏国企化的风格融合,难度非常大。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可供搜索、查阅,敬请浏览: www.ryanbencapital.com
中国内地企业2018年度香港IPO上市报告 : 上市111家,募资2738亿港元
香港IPO上市申请失败:被联交所拒绝的39个案例汇总(201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