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股市場近年主要由內地企業撐起,較大型的外國企業來港上市已寥寥可數。不過,港交所(00388.HK)最近公布的3年戰略計劃,列明未來發展重心是拓展國際化業務,包括吸納更多海外公司來港掛牌。
陳翊庭:三大因素驅動
從事新股法律工作的金融發展局董事會成員陳翊庭表示,現時積極吸納外企來港的時機成熟,特別是在英國「脫歐」不明朗、國際企業的亞洲業務漸成熟,以及中國資金近年積極作海外併購的三大因素驅動下,未來兩三年國際企業來港上市的風潮可望再度捲起,香港應爭取成為中國市場的「國際板」。
不過,有業界人士坦言,要說服海外企業來港並不容易,循分拆亞洲業務及東南亞市場方面着手或有較大機會。
近期似有不少海外企業對來港上市重拾興趣,包括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AB InBev)計劃分拆旗下亞洲業務、總部位於英國的數據中心Global Switch等。陳翊庭透露,「過去一年半至兩年,多了外國企業詢問在香港上市……你看我去哪裡出差就知道,平時我一星期返兩次大陸,現在每個月還要去多次西邊的地方。」她形容:「自2010、2011年那一波後(海外企業上市)就靜了一段時間,現時真是強勢回歸。」
德勤促聚焦東南亞公司
以往不少外企以第二上市或HDR(香港預托證券)方式來港,但多數因交投疏落,最終選擇退市。陳翊庭指出,第二上市或HDR通常沒有發行新股,成交淡靜屬先天不足,強調「不要被這一小撮影響到」。她舉例,Prada(01913.HK)、新秀麗(01910.HK)及歐舒丹(00973.HK)等外企,在港作第一上市,交投量皆不俗,故香港應該更着力爭取外企作第一上市或雙重第一上市。
雖然港交所有意吸納海外企業,但似乎未敢急進,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前解釋,會先主力吸引東南亞企業。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認為,着眼於東南亞,乃由於其與香港處同一時區,文化相近,且不少東南亞國家正值高增長,較易塑造亞洲故事予投資者。惟近年該區來港上市的企業集資規模小,惹「啤殼」質疑,然而歐振興強調,東南亞仍不乏未上市的優質企業,例如召車平台Grab。
相反,海外企業來港上市的誘因較少,尤其是各地交易所各自有分工,例如歐洲企業主要到倫交所,美洲企業則選紐交所或納斯特,港交所在市場深度及投資者種類方面,未見特別優勝。
有外資投行部主管亦同意,要說服海外企業來港上市非易事,特別是現時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令外企藉來港上市打開中國市場的憧憬減少。
不過,他提到,金融海嘯之後來華髮展的外企,其中國及亞洲業務已成長到具獨立上市條件,故不排除有外企分拆業務在港掛牌。
近年市場有聲音批評,港交所針對海外企業的推廣不足,曾任港交所上市科首次公開招股交易部門主管的陳翊庭認為,投行會負責推銷工作,港交所的職責應理順及改善上市規則,「只要市場發揮到功效,可以融資,估值好,港交所不用做大量推銷。」
呼籲新股定價可向上調整
至於上市規則應如何改善,她建議獲接納在港上市的海外司法地區,應該繼續增加,特別是有不少歐洲國家的企業有意來港,但仍未屬合資格的海外司法權區。另外,定價機制尚有改進空間,儘管港交所已引入靈活定價機制,但發行價只能向下調整,彈性不足,若招股反應熱烈,無法及時向上調整招股價。
「新股通」暫時未有進展,外國企業未能藉在港上市時直接吸納內地投資者,會否減少香港市場對外企的吸引力?陳翊庭相信影響不大,特別是現時恆指公司正就外企納入指數諮詢市場,內地投資者日後或可通過滬深港通投資在港上市外企。她又說,中國資金出境的渠道不少,「並非沒有『新股通』就不能投資那些公司」。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及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 www.ryanbencapital.com
香港IPO市場:2019年1-2月,上市 24 家,通過上市聆訊 24 家,遞交上市申請 65 家
中國內地企業2018年度香港IPO上市報告 : 上市111家,募資2738億港元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