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2018年是風雲變幻的一年。中美貿易摩擦、朝鮮局勢及英國今年3月底脫歐限期臨近等等因素均令全球經濟蒙上陰霾。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經濟發展極易受外圍因素影響。
考慮到2018年前三季度3.7%的實際增長,以及外圍環境的下行風險,特區政府對2018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為3.2%,將會是連續第二年高於過往十年平均每年2.7%的趨勢增長率。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私營機構分析員對香港2018年經濟增長最新預測也介乎3.0~4.0%。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8年11月16日發表2018年第三季經濟報告,公佈第三季GDP按年增長2.9%,升幅較上一季的3.5%放緩,但增速連續第8季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趨勢增長率。實質GDP增幅在第三季錄得0.1%的升幅。(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對外貿易仍保持增長
外圍環境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如美國與內地的貿易摩擦、美國加息、環球金融市場波動等,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開始浮現。2018年12月初,中美兩國簽署了90日“停火”協議,達成協議暫時不會進一步互加關稅,並同意繼續進行磋商,相信會令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氣氛暫時得以緩和。然而,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兩國較早時落實的關稅仍會繼續生效,加上外圍環境的不利因素仍多,均會對香港對外貿易表現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根據政府統計數據,去年中美貿易經過香港轉口的金額為3,507億港元,佔香港GDP達13%。按照中美加徵關稅清單估計,將直接影響內地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的貨值約53億港元,以及美國經香港轉口至內地的貨值逾100億港元。
可幸的是,即使外圍環境的挑戰增多,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在2018年第三季繼續有5.0%的顯著增長。輸往大部分主要市場的出口在第三季合計錄得不同程度的增幅。隨着美國經濟強勁擴張,輸往美國的出口錄得明顯增長。雖然部分輸往美國而原產地為內地的轉口貿易受7月及8月加徵關稅影響,以致在8月及9月增長顯著放緩,但這些轉口貨物在第三季只佔香港輸往美國的整體貨物出口貨值約15%。輸往歐盟的出口在當地經濟持續擴張下,亦錄得明顯增長。同時,輸往大部分亞洲市場的出口亦見進一步增長。其中,輸往內地、印度、越南和韓國的出口顯著增長,輸往新加坡的出口也錄得穩健增長,但輸往日本及台灣的出口則有所下跌。至於第四季,隨着9月的增幅放緩,10月份的貨物出口貨值增長速度再次加快。美國與內地的貿易摩擦至今對香港整體出口表現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往後發展面對多項不確定因素,尤其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
IPO大旺 重登全球榜首
根據港交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2,778,5億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重奪首次公開招募集資額全球榜首。在過去十年,香港已經第六度奪冠。圖為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018年7月9日出席小米集團上市儀式。
得益於香港資本市場規範的市場制度、完善的司法體系、先進的商業基礎設施、公正透明的監管體系、較低的稅率環境,尤其是去年以來港交所上市規則重大變革—支持“同股不同權”的優質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放寬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限制,以及放寬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管道的限制等,使香港繼續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最受歡迎的股票融資市場之一。
根據港交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2,778.5億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重奪首次公開招募集資額全球榜首。在過去十年,香港已經第六度稱冠。
據了解,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來香港上市,透過新上市機制上市的新上市公司數目則有6家。這是香港自2010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因為上市規則修改之後允許雙類別股權架構、以及還沒有產生營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帶動一連串新經濟公司尋求在香港上市,令新經濟公司的新股發行成為主力,也豐富了香港股票市場的構成,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畢馬威日前在港發佈的報告預計,香港IPO市場將於2018年重登全球榜首位置,集資約3,000億港元;加上“新經濟”公司的上市興趣持續不減,並預計2019年香港能夠吸引200家公司上市,集資超過2,000億港元。
回顧2018年香港IPO市場,是主板有史以來最活躍的一年,創下133宗新上市記錄。其中,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業在主板歷史上表現最出色的一年,募資總額超過1,500億港元,佔整年總集資額一半,相關金額也已超越該行業過去15年籌集的資金總額。過去行業中會有較多硬件軟件電信公司上市,但是2018年開始見到很多網上交易平台、廣告、遊戲公司。房地產相關公司在2018年復甦,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板塊繼續引領新上市宗數。
畢馬威香港資本市場發展主管合夥人李令德指出,2018年,香港特區政府和港交所推出不少措施扶持未盈利公司以及創科公司,無論新經濟還是傳統行業的整體經營環境與生態圈都越來越完善。同時,外國公司來港上市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港交所推出生物科技新版塊之後,比較多見美國公司選擇來港上市。另外,香港與內地均希望推出更多合作措施,繼續做大市場,相信日後新三板將有越來越多公司來港上市。
李令德同時表示:“專門為新興及創新行業公司設立的新上市制度,已成功引起全球相關企業的濃厚興趣,並有助於香港轉型為‘新經濟’的樞紐。”
據了解,截至2018年12月18日,包括小米、美團在內的28家新經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資額累計約1,360億港元,佔2018年募集資金總額的近一半。
他表示:“作為推動香港‘新經濟’發展的一步,新上市制度有助於為這類公司打造合適的生態環境。它還讓投資者了解對新興和創新業務的投資、相關技術、商業模式和戰略。因此,‘新經濟’公司的上市興趣將持續不減。”
樓市上下半年走勢分歧
2018 年樓市反覆,上半年樓市受惠換樓退稅寬限及地王等因素,市況延續去年升勢暢旺;下半年則因“娥六招”(即修訂資助出售單位的定價政策、邀請市建局將位於馬頭圍道的非合作發展項目改作“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改撥私營房屋用地以發展公營房屋、成立專責小組協助民間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徵收“額外差餉”、修改地政總署“預售樓花同意方案”以改善銷售手法)、加息、中美貿易戰及股市波動等,樓市交投呆滯。據美聯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一手私樓及二手住宅註冊量共錄34,852宗,成交金額涉3,239億,創21年來新高。惟至第三季起市況逆轉量價齊跌,成交更為2016年年初後新低。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的數字,樓價已從2018年8月份最高位下跌3.7%。一方面,2018上半年樓市以一手主導,但下半年開始一手市場的需求放緩,相反二手成交有回穩迹象。根據土地註冊處數據顯示,2018年首11個月的現樓註冊宗數較2017年同期上升4.3%,這也是七年後的新高。相反,首11個月樓花註冊宗數則比2017年仍然減少 23.9%。
香港的樓市受股市影響,息息相關。萊坊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兼董事紀言迅表示,2018年,股票市場大起大落對香港樓市有負面的影響,令發展商卻步或削弱買家意欲。加上中國與美國在貿易上的緊張關係,均令樓市萎縮。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截至2018年12月18日,全年樓宇買賣合約登記(包括住宅、車位及工商舖物業)暫錄78,064宗及7,180.6億元。料全年錄79,200宗及7,300億元,按年跌5.5%及上升0.5%。料金額將創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次高,僅低於1997年的8,680億元。宗數方面,自2013年實施雙倍印花稅後,按年整體登記隨即跌穿10萬宗水平,並連續6個年度徘徊於8萬宗附近。
一手私人住宅方面,他料全年將錄15,400宗及2,230億元,較2017年18,501宗及2,428.8億元下跌16.8%及8.2%。雖然一手交投回落,但金額仍為歷史次高,僅低於2017年水平。
二手私人住宅方面,預測全年約3.9萬宗及3,320億元,按年微跌1.9%及上升11.1%。二手金額將為歷史第三高,僅低於2010年的4,179億元及1997年的5,280億元。
香港房價高企早已舉世聞名。香港已連續第八年被美國規劃諮詢公司Demographia評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瑞銀集團發佈的全球房價泡沫指數排名,香港前兩年還是在六七名徘徊,2018年則已飆升至第一位。儘管差估署樓價指數由去年8月至今已累跌3.7%,但調整遠遠未能抵銷2018年升幅,樓價由2018年初至今仍然升超過6%。若有人幻想政府會因樓價跌而出招救市,短期而言是不可能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目前樓市正進行有秩序調整,而政府早年針對樓市推出需求管理措施,是希望遏制投機炒賣﹑非自用需求。他指,未見有條件調整工商舖及物業調控措施。目前樓價回落,但仍大幅超出市民負擔能力,目前沒有放寬“辣招”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