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李小加:未來30年香港對中國還有什麼意義?

 

本文為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先生在2016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年會的演講,內容如下。

演講內容

 

最近一兩年,大家可能聽到了很多香港的聲音,可能對於香港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有所不爽,大家在問香港怎麼了?我覺得香港問題永遠是個敏感的問題,所以我盡量給大家說一些心裏話,又不惹出新問題。

 

我覺得香港這塊寶地是中國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今天能不能夠穿越噪音,穿越情緒,穿越標籤,真正理解香港到底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過去起了什麼作用,現在起什麼作用,今後有可能起什麼作用。今天發生的一切有沒有可能,會不會影響到它的這些作用,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而不是香港今天或者明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每天都在發生事情,有的天災,有的人禍,深圳發生了泥石流,天津有爆炸等等,但是從來沒有說因為天津有了爆炸,天津就此江河日下了,香港也一樣如此,這些小問題,局部的問題,一定不能影響大家對香港,對祖國發展的核心價值的認識。

 

在改革開放中間,香港實際上就是做了三件事,其實中國改革開放也就是三件大事。第一,轉口貿易。第二,直接投資。第三,資本市場的大發展。

 

轉口貿易給中國帶來了第一桶金。FDI直接投資把中國變成了世界的工廠,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從1993年H股開始上市,紅籌股開始上市,香港的資本市場又把中國的電訊公司,銀行,保險公司,一系列的能源公司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電訊公司,電力公司,保險公司等等。這三個大潮全部是從香港做起來的,第一,轉口貿易是香港做起來的。直接投資也是香港做起來的,而資本市場本身,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也是從香港開始的。

 

所以說這30年改革開放最核心的三個大的趨勢和潮流,香港都是首當其衝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當然香港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和利益,可是在一個這麼大的國家面前,香港是個很小的地方,既不生產什麼,也不長什麼,但它靠着自己一個最主要的核心的價值——制度優勢,在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過去的三個大潮流裏面,轉口貿易,直接投資,資本市場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錢往中國走。中國缺錢,中國從一個資本貧乏國渡過了30年,很多很多的經濟活動圍繞着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去把錢拿回來,把錢掙回來,把外國人的錢引回來,把別人的投資帶進來,最終使得我們能夠開始發展起來。但是,這個日子,這條路,已經基本走到頭了。

 

今天的中國已經從一個資本的貧乏國,變成了一個資本的富裕國,甚至出現了巨大的金融資產的過剩和工業產能的過剩,也就是太多的錢湧入了中國,做了太多的產能放在這邊,我們想做世界的工廠,可是世界已經吃不起,用不起。我們又把世界上所有的大宗商品和能源,以及對於環境的破壞,一切都引到了中國。

 

所以到今天,資本的進口已經走入到了最終的幾公里,今後香港是不是就沒有作用了?恰恰相反,今後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又是三個大潮流,我們下一個大的潮流,就是要出去買貨,但這個貨不是去買,而是要決定全世界買貨的標準,買貨的價格,買貨的規矩,買貨的規則。因為我們今天是世界上大宗商品市場最大的消費者,很多大宗商品的生產者,可是我們一直是量的接受者,現在也還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今後的30年就不再是簡單的買商品賣給人再賺錢,今後是要重新塑造世界的定價體系。

 

第二個潮流就是要把產能輸出去,要把權益拿回來。未來的30年,一定要在這個上面的發展,中國人的資本不能自己持有自己,我們必須要持有別人,我們不能僅僅持有別人的債務,我們必須要持有別人的權益,是老百姓選擇自己在自己資產的安置上,處置上,分配上能夠往外走,最終我們是資本的輸出國。所以說,今後是往外走,買資源,買權益,買價格。實際上今後在未來的30年裏面,香港的作用將有一個巨大的改變。

 

現在,中國正是大規模發展的時候,但這個市場還不能完全開放——既不可能也暫時不願意全部開放,但它又必須和全球接軌成為一個新的金融中心,這個金融中心不僅是給公司定價,最終要給商品定價,給貨幣定價,實際上是把中國的規矩推向海外。

 

香港製度的優勢或者制度的不同,又一次將成為改革開放中,中國發展的新核心武器之一。當然,最終上海會徹底變成一個開放的城市,深圳也有可能徹底變成資本開放的城市,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出擊,香港應該從原來往裡拿東西的機制變成一個「走出去」的重要機制。

 

香港沒有要一個特殊的優惠,現在老是有人說,我們又給了香港很多優惠,香港要好好的做,不好好的做就沒有優惠給你們了。其實香港所有的優惠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優勢,自己的價值得到的,我們覺得香港一定要自己有信心。

 

今天我們講信心,祖國也一定要對香港有信心。因為祖國未來的發展需要香港,香港繁榮需要祖國。我們不要被今天發生的一切表面現象迷惑,這都是很局部的,少數的,是一種噪音。而恰恰就是因為這種噪音,有的時候影響了大家對香港這個寶地的判斷,在香港的問題上,我們經常會有一些負面思維,因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國兩制,對於中國所有其他省市來看我們是不同的,我們是一個國際性的城市,但是對於所有國際性的城市來說我們是不同的,我們是一個中國的城市。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和特殊的制度使得香港成為一個不敗之地。但是「一國兩制」的情況下,我們經常會被一些負面思維來左右,內地有的時候大家會說「香港不聽話」,因此你是不是不要一國了,沒有。不聽話和不要「一國」不一樣,但是同時香港又有人會說,內地干預多,中央真想干預香港嗎?大家要把這個問題問好。

 

對於香港的土地政策,對於香港的民生政策,對於香港的勞工政策,對於香港的水源政策,我相信中央是沒有訴求的,香港人可以把香港的事情搞好,沒有人真正想干預,可香港人看待內地,總是從干預的角度來看,如果內地永遠是一種聽不聽話的角度來看香港,那我們永遠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永遠無法走出惡性循環。

 

我們應該走入一道良性的思維,一種正常的思維,這種正常的思維是什麼?就是香港很少人反對「一國」,而內地沒有人鼓勵對香港內部的事務進行全面的干預。我們如果這樣想,內地不想干預,希望香港好,希望香港能夠真正做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同時香港人也一定要讓中央放心,香港沒有人要反對「一國」。只有這樣的正面思維,大家可以回過頭來穿越噪音,穿越情緒,穿越標籤,使得我們大家真正的聚焦香港的核心價值。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它的「一國兩制」。這「一國兩制」使得我們和內地所有的城市都不一樣,因為我們是「兩制」,我們和世界所有的城市都不一樣,因為我們是中國。

 

大家平常不喜歡香港,因為它有噪音,讓我們不爽,但我們不可以不尊重香港,沒有噪音的香港,沒有喧鬧的香港,沒有活力的香港,對中國還有什麼意義嗎!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