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中國互金股再添新成員。北京時間11月15日晚,微貸網登陸紐交所,首日交易收報10.25美元,較發行價10美元/股上漲2.5%,打破了互金股上市破發的「魔咒」。同一天,泰然金融也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募集最多2000萬美元。據新快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51信用卡、小贏科技、品鈦集團、匯付天下等6家互金公司在香港或美國上市。此外,還有我來貸、拉卡拉、量化派等互金公司也在準備IPO。
不過,今年以來中概股普遍表現不理想,基岩資本副總裁岑賽銦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互金企業,或者說任何企業赴美上市,最大的挑戰就是能夠讓全球投資者認可你,這是需要業績支撐的。但也有很多公司並不在乎定價和融資額,他們要的只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身份而已。」
融資已經並非主要目的
「雖然從資本市場而言,此刻上市肯定並非最好的時期。但是此刻也不得不上」,一位互金公司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相較於融資「補血」,在此刻成為「上市公司」更重要。
「對於互金公司而言,融資已經不是上市第一功能,第一功能自證清白。」此前一位遞交了招股書的公司負責人曾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去年點牛金融赴美IPO時,其創始人曾而新也表示,登陸資本市場可以推進公司更合規透明。
因為上市要經歷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的層層審核,平台的所有數據都會被盡調、審核,這對網貸平台而言,是一次徹底的信息披露過程。特別是在如今監管尚未完全落地的情況下,對各家互金公司而言,通過資本市場的嚴格審核,向投資人和借款人證明了自身的合規性以及自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成為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也是當下最佳的增信手段和品牌背書。
對此,微貸網創始人姚宏也表示,「從微貸近幾年的利潤增長看,微貸網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盈利,車貸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已日趨成熟。微貸的上市代表着平台的運營能力、合規化和商業能力得到全面認可。」姚宏直言。「上市並不是為了募資,更重要的是品牌和合規的新升級。」
除了自證清白,上市帶來的背書價值可令獲客成本的降低。如上市後拍拍貸的投資人和復貸率均處於上升趨勢,獲客成本也在不斷走低。從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看,截至2018年6月30日,累計註冊用戶數由2017年底的6541萬人上升到7814.4萬人;復借率為73.3%,同比增長了7.3%。在行業普遍獲客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拍拍貸2018年二季度59.75元的單體獲客成本相較於2016年同比大幅下降了42.9%。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已經上市的互金公司已經在對未上市的互金公司形成了「擠出效應」,「這不僅體現在對投資人、借款人的『擠出』,還體現在對外開展業務方方面面,以及與監管溝通中的『力不從心』。」
盈利能力成為資本市場「敲門磚」
對於互金企業而言,財務稅務狀況及未來是否有持續經營能力,是否能夠在同質競爭中實現差異化,盈利模式是否足夠有優勢,都將成為能否上市,甚至是上市了投資人能不能買賬的決定性因素。業內人士表示,除了政策外,國內上市主要集中在盈利、審計、信息披露等問題;而海外上市的核心問題就是盈利和可持續能力。
「中國的互金企業,或者說任何企業赴美上市,最大的挑戰就是能夠讓全球投資者認可你,這是需要業績支撐的。」岑賽銦也表示。
目前,海外或者香港上市的互金企業大部分均為盈利狀態,特別是美股上市的企業營收和凈利增長情況十分亮眼,部分平台盈利增長三倍以上,像趣店2017年超21億元的凈利成為所有美股上市公司中的最強盈利者。
再比如,微貸網招股書數據就顯示,2017年凈收入35.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3%;微貸網2018年上半年凈收入18.83億元,比2017年同期15.69億元增長20.01%。
目前,美股上市的互金企業中只有簡普科技和信而富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簡普科技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其二季度凈虧損6108萬元與2017年同期的1740萬元相比增長了251%。
海外上市門檻正在變高
一直以來,美股市場鼓勵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相應的評判標準和上市門檻都較為寬鬆,對盈利能力不設硬性要求,是國內創業企業上市的優質選擇。
「美國上市申請程序屬於註冊制,程序相對透明、簡單。」北京大成(深圳)律師事務所金融與資本市場部資深律師沈萍表示,一般企業赴美申請上市從申請前準備到路演、掛牌上市,整個流程從開始到完成一般僅需6到9個月。此前美股上市的9家互金公司中,平均上市周期僅為9個月。
不過,近期互金平台的動蕩對海外上市的公司也產生了不小影響。已經在美國上市的9家國內互金公司,目前已有6家股價跌破發行價。因此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未來美股上市的門檻也越來越高,一位研究機構的美股分析師表示,「未來美股市場對中國互金公司的信息披露、合規程度、盈利能力都帶來多重考驗。特別是備案節點越來越近,也成為上市與否的很大不確定因素。」
他繼續表示,「以往不少海外投資機構主要擔心備案不確定性與監管趨嚴給互金平台帶來的經營變數,如今他們更關心在行業動蕩與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共振的環境下,平台能否保持相對穩健的業務模式與盈利增長能力。」
此外,海外市場對中國互金平台的投資興趣也現分化,一面是不少海外投資機構擔心政策不確定性而離場;一面是對中國互金平台業務模式熟悉的機構伺機抄底。上述人士表示,後者賭的是一旦備案政策「柳暗花明」,加之平台業務模式保持穩定與盈利能力增強,相應的股價大幅回升將給他們創造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