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內地研究新設轉用註冊制的科創板,吸納科技創新公司,與香港近年修例擴大上市制度方向相近。
綜合市場分析,兩地交易所勢爭取同一上市資源,但香港在法制透明、政策確定和資金自由等優勢未改,並以CDR(中國存托憑證)近半年進展不大為例,內地落實新板時仍面對執行上的挑戰。
李小加:滬推新板一石三鳥
上周形容香港已成中國新經濟公司的上市首選地,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未回應新政策對港影響,但稱上海推出科創板可達「一石三鳥」, 衷心期望這一新板能闖出一條新路。
李小加稱 :
首先,新板採用註冊制,可減少對現存新股的影響;
其次,對科創企業先行嘗試,直接支援創新企業發展;
第三,明確提示市場註冊制及創新企業發行的雙重風險,管理個人投資者的預期。
德勤:未必直接競爭, 可互補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認為,科創板與香港未必直接競爭,一來內地大型『獨角獸』規模世界數一數二,兩地市場可以互補,另外,香港的國際資金自由進出、法制透明且熟悉內地市場等優點不變,仍具競爭力。
內地期望新板採用註冊制而非審批制,歐振興則對能否加快上市程序抱觀察態度,認為即使由內地交易所處理上市申請,仍會從嚴處理,期望讓投資者有信心。
有了解新股市場人士指,內地屢擬改革資本市場,但不時遇到執行上的挑戰,或令企業選擇上市地時多一重考慮。如年初內地擬以CDR吸引境外科網巨頭或本土獨角獸A股上市,相關細節已出爐,僅小米(01810.HK)先申請、後暫緩,迄今仍未有首家成功上市申請。
畢馬威:新經濟股仍陸續來港
畢馬威資本市場諮詢組合伙人劉大昌就指,新經濟股仍陸續來港。他指出,繼首批新經濟公司年中上市後,本季將有新一批中小型新經濟股接力,主要為互聯網公司及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該行認為,隨相關中型新股季內上市,全年新股募資總額預計可達3,000億元。
本文來源於新浪港股,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在在底部留言。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券商保薦人排行榜 (2018年1-10月)
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審計師排行榜 (2018年1-10月)
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中國律師排行榜 (2018年1-10月)
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香港律師排行榜 (2018年1-10月)
香港IPO市場:2018年1-10月,上市185家,募資2517億港元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