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預計明年香港IPO逾百家,募資逾4000億(附報告)

來源 | 畢馬威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伙人劉大昌。


《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 2021年回顧及2022年展望》(22頁)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zh/2021/12/china-hk-ipo-2021-review-and-outlook-for-2022.pdf


2021年下半年,香港新股市場較為疲弱,畢馬威再度下調今年全年的IPO募資額預測至3,560億元(港元,以下同),全年將有約110隻新股上市。在IPO募資總額方面,港交所今年可能在全球五大交易所中跌出三甲。


不過,畢馬威預測明年香港的IPO活動仍然頻繁。畢馬威發佈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1年第四季度回顧》預計,2022年全年將會有100至120隻新股上市,IPO募資總額或達4000至4500億元。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伙人劉大昌 Louis Lau表示,香港市場新經濟股估值上與上半年相差很遠,因此不少大型客戶很多都會選擇在更加適合的窗口上市。今年第三、第四季度有很多新股上市申請延期,預計在明年初未必能夠很快復蘇,在2022年上半年,新股上市進程仍然會比較緩慢,但在下半年新股市場氣氛能夠回暖。


劉大昌表示,畢馬威對明年預測數字較為保守,目前逾180家企業的申請正在處理中,但預計最後並非所有企業都成功上市。因近月新經濟企業因監管風險估值下跌,同時市況波動亦會影響企業的上市意欲,相信企業會等待更好的時機上市。


畢馬威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 Irene Chu表示,市場情況波動、新股上市股價表現不理想等情況,都會影響公司時間表。過去十年香港多次成為全球IPO募資排名首位,此次跌出三大並非首次,主要是因為美國新股市場今年非常熾熱,而內地監管因素亦在第三季開始帶來影響,但隨着整體經濟持續反彈,香港仍然是新股上市的熱門之選,料生物科技企業續成主要動力。


近期市傳內地將會加強內地公司使用VIE架構上市的規管,朱雅儀表示,內地政策主要是針對國家安全的方向加強審批,但如果公司的商業模式對市場有需求,而亦有集資需要,相信長遠影響不大,只是短期內會影響公司的上市時間表。


朱雅儀表示,內地監管機構已澄清並非禁止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的企業赴海外上市,但為針對國家安全如數據等考慮,預期有關審批會趨嚴謹,短期令上市速度減慢,惟科企等仍然有集資需求,長期而言影響不大。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日前已經正式生效,劉大昌表示,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中概股回來香港上市,不過公司的集資規模或會較之前更小。而聯交所早前亦通過諮詢,在明年將放寬第二上市的條件,預計會有再多20至30間公司符合條件迴流上市。


不過,該行預期中概股「退美潮」有利中港新股市場。劉續稱,預期未來中企赴美上市的審查收緊,若中企考慮轉移上市地點,相信對香港新股市場的拉動作用會大於較中概股來港第二上市,因市值較大的中概股已在過去兩年完成第二上市。

來源 | 畢馬威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港交所.陳翊庭:SPAC不會取代傳統IPO,不會助長借殼上市
港交所.陳翊庭:提高上市盈利規定是重要的把關方式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香港是中國企業IPO的首選,香港上市選擇「合適的保薦人」非常重要
SPAC,是給資本市場多一個選擇
中資、外資、港資券商,過去兩年(2019&2020)的保薦數量及IPO募資表現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9年12月-2021年11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