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01財經
港交所近年積極「清理門戶」,令除牌公司(不包括私有化)數目持續上升,由2017年只有5間,升至2020年高達31間(主板23間、GEM 8間),激增逾5倍。
(31家上市公司在2020年被港交所以「上市規則」除牌,創新高)
出現此現象,除了因為上市公司「不爭氣」外,亦與港交所近年對上市公司進行多項改革有關,尤其是2018年推出「除牌新規」,規定上市公司持續停牌18個月便要除牌。兩年過去,「新規」威力逐漸浮現,惟業界認為18個月「死線」太短,且散戶角色被動,公司除牌後難望「離場」。
2020年23間除牌的主板公司,不乏焦點股份,首五大「除牌」公司,包括光匯石油、天下圖、星美、天喔國際、博士蛙除牌前合共市值已達到260億港元。
與此同時,多隻「叱吒一時」的港股,包括停牌已超過18個月的康宏(01019.HK)、民眾金融(00279.HK),頭上懸着的「除牌之刀」隨時落下。
新規取消了三個階段,直接以18個月時間來作準。只要停牌公司在18個月沒有足夠業務運作或資產,聯交所可將其直接除牌退市。

聯交所2018年修訂《上市規則》,已可被「DQ」。(數據圖片)
西盟斯律師行(Simmons & Simmons)合伙人姚惠敏(Claudia Yiu)透露,「除牌新規」出現之原因是聯交所不滿上市公司將復牌過程「拖得好長」,2012年至2016年,19間停牌公司之中,有18間公司復牌過程超過36個月。「上市公司有個想法是,被停牌後仍然有很多時間處理復牌,所以港交所才限制了18個月復牌期限,鼓勵已停牌的公司迅速採取行動爭取復牌。」
西盟斯律師行合伙人姚惠敏指,在舊制三個階段,見過有部份公司復牌過程拖至30個月(受訪者提供)
新規令清盤人「難做」
不過,市場上有聲音認為只有18個月時間難以協助上市公司復牌,尤其是對有資產問題、要找白武士打救的上市公司。多年來處理不少大刁的「清盤王」德勤中國副主席黎嘉恩(Derek Lai)坦言,「上市公司搵得臨時清盤人都是有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公眾持股不足」。
德勤中國副主席黎嘉恩表示,在清盤人工作難度大增,料在未來經濟持續不景下,更多公司會捱不住除牌。(數據圖片)
聯交所DQ「新規」無疑想改善上市公司質素,黎嘉恩直言︰「長期停牌公司市值細,沒什麼生存價值。除牌都無人出聲,(聯交所)當系改善上市公司質素!」他以已除牌的匯源果汁(前上市編號:01886)為例,法官也放話委任臨時清盤人亦沒有意思,「好話不好聽,你只殼都不值錢啦。」他續嘆現在清盤人工作難度大增,料在未來經濟持續不景下,更多公司會捱不住而要除牌。
小股東處被動狀態,肉隨砧板上
除牌公司數目上升,受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是一班小股東,皆因上市公司除牌後,小股東無法在公開市場交易股份,股票分分鐘銀紙變「牆紙」。
西盟斯律師行顧問律師馬柏智(Christopher Ma)直言,現時香港法律訴訟制度之下沒有集體訴訟,只能靠證監會進行調查監管,小股東能做的事有限。他表示,上市公司除牌後,只是一間公眾公司,失去了一個公開平台流通買賣,買賣有一定難度。至於能否在私人市場交收?他笑言,「私人市場要進行買賣有沒有人阻止?當然你如果能夠可以話找到朋友或者其他私人買家買就阻止不到你。」
西盟斯律師行顧問律師馬柏智指,股東就算換董事取得多的控制權,但除牌後都沒什麼實際作用
來源:香港01財經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