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星島日報
鮑海潔表示,香港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勢頭」只是剛剛開始,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港交所上市新規實行超過兩年,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愈「炒」愈有。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市場發展科副主管及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接受專訪時表示,本港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勢頭」只是剛剛開始,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然而該類公司投資風險較高,她指港交所會待市場發展成熟時,推出更多該板塊的結構性產品,讓投資者能做好風險管控。
港交所於2018年4月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自新規生效以來,合共有28家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當中有16家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合共累積集資397億元,占同期香港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6.7%。
生物科技板塊未來推更多ETF產品
鮑海潔指,過去十年間,不少在美國從事生物科技研究的科學家逐漸迴流國內,創立或加入針對不同研究領域的生物科技公司,同時,國內在新葯研發及審批上均有一些政策支持,生物科技板塊處於「萌芽」階段,不少公司均在發展,如同形成一個「蓄水池」,會在未來陸續釋放。
惟研發藥物往往存在較高的失敗率,過往亦有歐洲的生物科技公司因藥物的臨床II期試驗宣告失敗,股價因此下挫近25%。她表示,香港生物科技市場仍然非常「年輕」,包括投資者亦需要更多時間了解該板塊,以及板塊一定會存在的風險,另一方面,港交所早前亦完善相關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包括葯監局對相關藥物臨床測試提出的重大疑慮或反對等。
除此以外,鮑海潔認為,目前本港已有一隻生物科技ETF,但若從發行的角度來看,未來亦有必要就該板塊推出更多ETF產品,以令投資者更好地進行風險管控,待市場發展成熟後,會考慮推出該板塊的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
香港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醫療和生物科技中心之一
鮑海潔稱,香港資本市場在醫藥領域最大的優勢是「紮根中國連接世界」。目前全球生物醫藥市場最主要的市場就是美國和中國,而中國市場有自身的特色,尤其是目前內地有很多醫療政策和監管體系都在改革突破,中國的投資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發生在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的故事,對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給予比較好的估值,香港市場的投資者群體非常多元化,既有海外投資者,也有大量中國投資者,這對於醫藥企業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鮑海潔稱,隨着整個版塊的日益壯大,香港的IPO生態圈已經建立了對這個高門檻行業的深度理解與全方位覆蓋。除了IPO以外,未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再融資、衍生產品,以及更加豐富的指數跟蹤,而香港也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醫療和生物科技中心之一。
對於第二上市申請的規則和指引,暫時未有相應改動
對於近期不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頻頻捲入財務疑雲風波,鮑海潔表示,港交所處理上市申請一直是基於上市規則,並不會針對某一類公司而有特殊處理,對於第二上市申請的規則和指引,暫時未有相應改動,再加上與美國不同,香港上市有保薦人制度,相信一定程度上亦能夠對上市公司進行把關。
她又指,港交所一直有意招攬或拓展更多渠道,以吸引國際及中國公司來港進行第二上市,相對而言,亞洲市場的增長頗快,機會較多,惟因疫情耽擱在東南亞國家的線下推廣,目前僅透過在線渠道宣傳。
在香港上市的16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2019年財務數據大PK
香港 IPO 市場(2020年前4個月):上市 47 家,募資 178 億港元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8年5月-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