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公司開啟扎堆上市潮
2018年2月1日,南都物業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登陸A股的物業公司。緊隨其後,雅生活2月9日在港股掛牌,成為首家紅籌分拆H股的物業服務企業。6月19日,碧桂園服務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港股物業服務板塊市值第一的公司。11月-12月,新城悅物業、佳兆業物業、永升服務也先後登陸港交所。加上之前的彩生活、中海、中奧到家,至此,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物業公司達到12家。
這不僅體現了社會和資本市場對物業行業的認可,也將為行業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資本保障,隨着與資本技術深度融合發展,物業公司能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從長遠來看,物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物業公司熱衷改名去物業化
2018年,在諸多物業企業上市前大都有一個共同的操作,便是改名去物業化。通過筆者觀察,物業公司更名,主要是這三個方向,生活服務、智慧、科技,其中以生活服務為居多。
(美國最大的辦公物業公司EOP更名為EQ並推出新標誌)
改名一方面是上市的需要,或者資本方的需求,更名之後在資本市場就會更有號召力,能夠去講故事,估值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改名確實是物業公司自身業務的拓展需要,隨着社區經濟的發展,一些想進入社區的服務類企業,在進入社區的時候找的就不僅僅是物業公司了,而是一個具有經營性的平台企業。在業主層面對物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去物業化,希望改變傳統的形象和定位,要更加的具有科技感,有服務職能,那麼更名是一個基本的步驟。此外,物業公司還是政府做社區治理的一個非常好的抓手,可能需要新的職能來適應新需求。
2018年大喊要「活下去」的萬科便將企業定位進一步迭代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並具體細化為四個角色:美好生活場景師,實體經濟生力軍,創新探索試驗田,和諧生態建設者。
智慧物業已成必然趨勢
物業作為一個已經發展了30多年的傳統行業,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也必然要接受互聯網技術的思維以及管理方式,在智慧物業的模式下,物業企業不僅需要在管理上要智慧化,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上也要智慧化,這樣不僅僅是企業內部,從組織架構、管理、人員等方面的改變,也給物業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帶來了改變。
中國物業管理協會理事會會長沈建忠曾斷言:「下一個中國首富,或許誕生於物業領域」,就物業企業紛紛上市的趨勢,也許這句話會成為可能,隨着物業企業紛紛上市,物業的估值也在攀升,曾經靠物業費勉強度日,在智慧物業的引領下,給物業公司未來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