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2018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中美贸易摩擦、朝鲜局势及英国今年3月底脱欧限期临近等等因素均令全球经济蒙上阴霾。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经济发展极易受外围因素影响。
考虑到2018年前三季度3.7%的实际增长,以及外围环境的下行风险,特区政府对201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为3.2%,将会是连续第二年高于过往十年平均每年2.7%的趋势增长率。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私营机构分析员对香港2018年经济增长最新预测也介乎3.0~4.0%。
香港特区政府于2018年11月16日发表2018年第三季经济报告,公布第三季GDP按年增长2.9%,升幅较上一季的3.5%放缓,但增速连续第8季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趋势增长率。实质GDP增幅在第三季录得0.1%的升幅。(香港政府新闻处图片)
对外贸易仍保持增长
外围环境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如美国与内地的贸易摩擦、美国加息、环球金融市场波动等,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开始浮现。2018年12月初,中美两国签署了90日“停火”协议,达成协议暂时不会进一步互加关税,并同意继续进行磋商,相信会令环球经济及金融市场气氛暂时得以缓和。然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两国较早时落实的关税仍会继续生效,加上外围环境的不利因素仍多,均会对香港对外贸易表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政府统计数据,去年中美贸易经过香港转口的金额为3,507亿港元,占香港GDP达13%。按照中美加征关税清单估计,将直接影响内地经香港转口至美国的货值约53亿港元,以及美国经香港转口至内地的货值逾100亿港元。
可幸的是,即使外围环境的挑战增多,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在2018年第三季继续有5.0%的显著增长。输往大部分主要市场的出口在第三季合计录得不同程度的增幅。随着美国经济强劲扩张,输往美国的出口录得明显增长。虽然部分输往美国而原产地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受7月及8月加征关税影响,以致在8月及9月增长显著放缓,但这些转口货物在第三季只占香港输往美国的整体货物出口货值约15%。输往欧盟的出口在当地经济持续扩张下,亦录得明显增长。同时,输往大部分亚洲市场的出口亦见进一步增长。其中,输往内地、印度、越南和韩国的出口显著增长,输往新加坡的出口也录得稳健增长,但输往日本及台湾的出口则有所下跌。至于第四季,随着9月的增幅放缓,10月份的货物出口货值增长速度再次加快。美国与内地的贸易摩擦至今对香港整体出口表现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往后发展面对多项不确定因素,尤其是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
IPO大旺 重登全球榜首
根据港交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2,778,5亿元,为2010年以来最高,重夺首次公开招募集资额全球榜首。在过去十年,香港已经第六度夺冠。图为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2018年7月9日出席小米集团上市仪式。
得益于香港资本市场规范的市场制度、完善的司法体系、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公正透明的监管体系、较低的税率环境,尤其是去年以来港交所上市规则重大变革—支持“同股不同权”的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放宽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限制,以及放宽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管道的限制等,使香港继续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股票融资市场之一。
根据港交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2,778.5亿元,为2010年以来最高,重夺首次公开招募集资额全球榜首。在过去十年,香港已经第六度称冠。
据了解,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来香港上市,透过新上市机制上市的新上市公司数目则有6家。这是香港自2010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因为上市规则修改之后允许双类别股权架构、以及还没有产生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带动一连串新经济公司寻求在香港上市,令新经济公司的新股发行成为主力,也丰富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构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毕马威日前在港发布的报告预计,香港IPO市场将于2018年重登全球榜首位置,集资约3,000亿港元;加上“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兴趣持续不减,并预计2019年香港能够吸引200家公司上市,集资超过2,000亿港元。
回顾2018年香港IPO市场,是主板有史以来最活跃的一年,创下133宗新上市记录。其中,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在主板历史上表现最出色的一年,募资总额超过1,500亿港元,占整年总集资额一半,相关金额也已超越该行业过去15年筹集的资金总额。过去行业中会有较多硬件软件电信公司上市,但是2018年开始见到很多网上交易平台、广告、游戏公司。房地产相关公司在2018年复苏,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板块继续引领新上市宗数。
毕马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令德指出,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和港交所推出不少措施扶持未盈利公司以及创科公司,无论新经济还是传统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与生态圈都越来越完善。同时,外国公司来港上市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港交所推出生物科技新版块之后,比较多见美国公司选择来港上市。另外,香港与内地均希望推出更多合作措施,继续做大市场,相信日后新三板将有越来越多公司来港上市。
李令德同时表示:“专门为新兴及创新行业公司设立的新上市制度,已成功引起全球相关企业的浓厚兴趣,并有助于香港转型为‘新经济’的枢纽。”
据了解,截至2018年12月18日,包括小米、美团在内的28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2018年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一半。
他表示:“作为推动香港‘新经济’发展的一步,新上市制度有助于为这类公司打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还让投资者了解对新兴和创新业务的投资、相关技术、商业模式和战略。因此,‘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兴趣将持续不减。”
楼市上下半年走势分歧
2018 年楼市反复,上半年楼市受惠换楼退税宽限及地王等因素,市况延续去年升势畅旺;下半年则因“娥六招”(即修订资助出售单位的定价政策、邀请市建局将位于马头围道的非合作发展项目改作“港人首次置业”先导项目、改拨私营房屋用地以发展公营房屋、成立专责小组协助民间推行过渡性房屋项目、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征收“额外差饷”、修改地政总署“预售楼花同意方案”以改善销售手法)、加息、中美贸易战及股市波动等,楼市交投呆滞。据美联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一手私楼及二手住宅注册量共录34,852宗,成交金额涉3,239亿,创21年来新高。惟至第三季起市况逆转量价齐跌,成交更为2016年年初后新低。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的数字,楼价已从2018年8月份最高位下跌3.7%。一方面,2018上半年楼市以一手主导,但下半年开始一手市场的需求放缓,相反二手成交有回稳迹象。根据土地注册处数据显示,2018年首11个月的现楼注册宗数较2017年同期上升4.3%,这也是七年后的新高。相反,首11个月楼花注册宗数则比2017年仍然减少 23.9%。
香港的楼市受股市影响,息息相关。莱坊大中华区研究及咨询部主管兼董事纪言迅表示,2018年,股票市场大起大落对香港楼市有负面的影响,令发展商却步或削弱买家意欲。加上中国与美国在贸易上的紧张关系,均令楼市萎缩。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升指出,截至2018年12月18日,全年楼宇买卖合约登记(包括住宅、车位及工商舖物业)暂录78,064宗及7,180.6亿元。料全年录79,200宗及7,300亿元,按年跌5.5%及上升0.5%。料金额将创有纪录以来的历史次高,仅低于1997年的8,680亿元。宗数方面,自2013年实施双倍印花税后,按年整体登记随即跌穿10万宗水平,并连续6个年度徘徊于8万宗附近。
一手私人住宅方面,他料全年将录15,400宗及2,230亿元,较2017年18,501宗及2,428.8亿元下跌16.8%及8.2%。虽然一手交投回落,但金额仍为历史次高,仅低于2017年水平。
二手私人住宅方面,预测全年约3.9万宗及3,320亿元,按年微跌1.9%及上升11.1%。二手金额将为历史第三高,仅低于2010年的4,179亿元及1997年的5,280亿元。
香港房价高企早已举世闻名。香港已连续第八年被美国规划咨询公司Demographia评为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瑞银集团发布的全球房价泡沫指数排名,香港前两年还是在六七名徘徊,2018年则已飙升至第一位。尽管差估署楼价指数由去年8月至今已累跌3.7%,但调整远远未能抵销2018年升幅,楼价由2018年初至今仍然升超过6%。若有人幻想政府会因楼价跌而出招救市,短期而言是不可能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目前楼市正进行有秩序调整,而政府早年针对楼市推出需求管理措施,是希望遏制投机炒卖﹑非自用需求。他指,未见有条件调整工商舖及物业调控措施。目前楼价回落,但仍大幅超出市民负担能力,目前没有放宽“辣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