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陸續從新加坡迴流至香港」
2023年,一家受理商業註冊和簽證申請的新加坡諮詢公司創始人在自己位於市中心的辦公室里,忙着接聽客戶來電。他表示,2022年一年裡,他的中國客戶猛增,客戶來自教育、遊戲、加密貨幣和金融技術等行業。
「過去兩三年,新加坡似乎達到了一個『頂峰』狀態。幾乎人人都在說,我要去新加坡。」某資深私人銀行家Daivd對家辦新智點說道。
與之相反的是,在剛剛過去的兩三年里,受香港疫情防控政策、政治、經濟及中美關係的影響,不少高凈值人士選擇去了新加坡,而非香港。
「2022年前兩個月,來自香港的申請數量比2021年全年都要多,」新加坡一所託管學校的市場總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不過,2024年,市場卻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增加了家辦資產管理規模的門檻,增加到2000萬新元(約人民幣1億元)以上。某新加坡私行主管稱,中國籍客戶在新加坡設立家辦的需求減少了約30%。
另一方面,受近期中港股市回暖,以及香港在資本市場的基建優勢,「一些已在新加坡設立家辦的中國內地企業家,會選擇同時在香港設立家辦,部署上市計劃,」該私行主管表示,「這一趨勢正在緩慢上升。」
更有不少香港私行家發現,2024年,許多客戶陸續從新加坡迴流到香港。
「之前,有些客戶說要去新加坡居住,結果又回到香港了。」Daivd稱。
另一位香港私行經理Kylie也觀察到,大家對香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Kylie表示,之前來私行詢問設立家辦的客戶,大多會考慮新加坡;但有些在實地考察後,最終還是決定設在香港。另外,還有很多客戶會直接選擇在香港設立家辦,不再考慮新加坡了。
對此,資深私人銀行從業者Hardy對家辦新智點表示,2021-2023年離開香港的客戶,2024年正陸續將自己新加坡賬戶中的資金轉回至香港賬戶中來。
2024年11月畢馬威發佈的《香港私人財富管理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香港的私人財富管理行業已經開始發生了轉折,資產管理規模(AUM)重拾增長,錄得較前一年增長近三倍的強勁凈資金流入,增加至90,220億港元。
「坐在香港管新加坡的錢」
「之前的情況是,坐在新加坡管香港的錢;但現在變成了坐在香港管新加坡的錢。」Daivd向家辦新智點表示。
Hardy服務了5個可投資資產約1億港元的客戶,雖然其中4個客戶在新加坡有賬戶,但他們還是將資金放在香港賬戶做全球資產配置。
過去,一些客戶在開香港私行賬戶時,也會同時開新加坡或歐洲的賬戶,並將資金放在新加坡賬戶去做全球配置,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將資金從新加坡轉回香港,核心原因有幾點:
第一,David的客戶告訴他,在新加坡待了一段時間後,還是發現香港更靠近主業,更方便。並且,新加坡生活成本更高,家人在那也生活不習慣。
第二,「新加坡的開戶周期長,私行服務人員數量有限,需要排隊等候,」 私行從業者Kylie稱。另外,自2023年新加坡強化反洗錢措施後,監管法規收緊,增加了客戶的開戶難度和審核時間。
第三,有些高凈值人士也發現,新加坡的私人客戶經理整體素質和數量不如香港。
Hardy的一位客戶曾向他吐槽,給他開賬戶的新加坡私行經理對經濟、個股、及具體投資標的的分析不夠透徹。
第四,「新加坡這幾年的政策可以用『寬進嚴出』來形容,一開始政策很松吸引了很多人,後來慢慢收『口子』,導致許多人年審沒審查通過。」Hardy表示,這直接增加了許多高凈值人士的時間成本、人才成本和基礎設施成本等。
此外,過去新加坡雖然推出了不少友好政策,包括進一步完善法律和金融功能、家辦政策,「但很多客戶去了後才發現,新加坡的基礎設施建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善。最終,他們覺得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並不是新加坡能輕易取代的。」Hardy稱。
新加坡「重錢」,香港「重人」
「新加坡私行從業人員水平不如香港高,服務態度和效率也沒有香港好。」Kylie說,「譬如,下班後,想找新加坡私行經理是找不到的,他們的服務意識較弱。」
某香港私人銀行經理Sala也認為,香港金融行業水平和競爭力非常強。「和香港的金融服務對比,新加坡不管是私行還是信託公司,客戶的體驗完全不同。
「除了繁華和便利,香港是大陸的窗口,且是唯一一個海陸空相連、和美元掛鈎的地區,無論在出口還是進口上都非常具有優勢。」David稱。
受訪者還列舉了香港的其他優勢,包括:
法治透明;
政策開放,出台了許多新政策,包括虛擬資產等;
稅率較低;
「人才池」豐富;
可選擇的投資方案和工具較多等。
另外,從身份規划上來看,「一旦獲取新加坡身份後,則意味着要放棄別國身份,許多中國客戶還是蠻慎重的。」Kylie稱。
此外,在家辦的設立上,「香港的政策十分寬鬆,資金不一定放在香港,只需要在香港註冊一個家辦公司即可。甚至可以將它理解成GP,相當於家族的一個投資控股平台。」Hardy稱,GP和擁有該GP的最大單一LP簽署了一個委託管理協議,公司最終穿透股權為家族實控人,這就意味着BVI架構也可以。不過,BVI公司必須需要跟在香港註冊的公司簽署一個委託管理協議。
因此,Hardy認為香港的重點是「抓人」,最終決策者要由家族實控人發出,這也是香港能給真正持有資金的公司發豁免稅務資格的前置審核條件。而新加坡的重點則是「抓錢」,它要求在新加坡的投資金額需達到一定的比例。
「2024年,我接觸到的迴流客戶會將按香港投資推廣署要求設立的投資控股平台/家辦放在香港,進行日常的投資操作。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在新加坡保留一個賬戶『備份』,以備不時之需。」Hardy的客戶大多都是內地的實業企業家,他們通常通過ODI將錢投資出去。
「這也是國內客戶的一個主流選擇。」不過,為增加資產的安全性,Hardy還是會幫客戶做多元化配置,一部分投在美國,一部分賬戶設在國外,還會幫他們做一些法律架構以降低資產透明度。
高凈值人士需求轉變:投資「求穩」
迴流至香港的高凈值人士,投資需求有哪些變化?
首先,投資風格更「求穩」。
過去,香港資深私行從業者Lauren接觸的客戶中,10個客戶有5個會做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但現在多數客戶只想保值,對預期回報要求不高。」
Daivd也記得自己剛加入私行時,內地客戶喜歡做「加法」,為了捕捉更多機會,不惜加槓桿投資。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客戶變得更加清醒和成熟,越來越關注下行風險和如何退出等問題。
Daivd還補充道,客戶現在更偏愛收益穩健的產品。「他們也不太願意做長遠規劃,因為清楚地意識到,風險是真實存在的,有太多的黑天鵝事件,寧願做定存。」
有些客戶儘管也願意聽一聽前沿科技的投資機會,但再三思考後,還是決定投國內的騰訊、阿里、攜程等股票,「他們大多都有本土偏好。但香港和海外客戶則不會,更願進行全球分散投資。」
「受宏觀環境影響,客戶正從追逐高回報的投資心態轉向真正做財富管理的心態,同時,也在尋求更多的投資出海機會。」Lauren的不少的客戶更容易接受海外資產,如美股。
此外,無論在新加坡還是香港,高凈值人士對於私人銀行的需求排在前三的依舊是投資、教育和身份規劃。對此,Hardy認為,兩地在身份和教育方面的需求都差不多,區別在於投資上。
「但在身份規划上,香港要明顯優於新加坡。在香港只要滿7年就可以拿到永居身份,且獲取途徑很多,但在新加坡想要拿到永居很難。」Hardy身邊就有一個客戶沒有拿到新加坡的永居,只有一個visa可以長期進出。
越來越卷的私人銀行家
隨着客戶需求的變化,對私行經理的業務能力要求也隨之增加,這也導致私行越來越「卷」。
第一,如今,許多私行都不再招初級私行經理,而是青睞有客戶資源的高級客戶經理。
「我們現在招人都是VP級別的,在這個行業里要有可利用的資源。」David表示。
第二,在Hardy看來,私行經理不僅要有業務能力,還要有「偵查」能力。這種「偵查」能力指私行經理對客戶的「熟悉度」,也決定着客戶願意支付他的費用。
「舉個例子,如果我熟悉一個客戶,我連他家的寵物及司機名字都知道。了解客戶對所有喜好,才能增加他對你的信任度,」David稱。
第三,私行經理要為客戶提供「附加值」。
Hardy的一位客戶因不懂免稅政策,2024年上半年,公司納稅幾百萬港幣,一年需納稅高達上千萬港幣。後來,Hardy就幫他找到了一家知名稅務機構,最後認定他的公司符合香港的免稅資格,幫他節省了很多錢。「客戶對我更信任了,我的價值也得到了提升。」Hardy表示。
「在客戶面臨重大抉擇時,我們要積極為他們出謀劃策。」David表示。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幫家族為二代做面試規劃、找工作等。「總之,我們要為家族客戶提供更多情緒價值。」
(備註:以上人名均為化名)
(《家辦新智點》提醒: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月24日-28日,家辦新智點將在香港開啟2025華人家族辦公室高峰論壇+第5期香港家辦研學考察之旅,了解家辦運作底層架構,學習香港知名家辦標杆案例,探究家辦海外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深度感受香港藝術氛圍。
歡迎對香港家辦設立運營和海外資產配置感興趣的朋友掃碼報名,報名電話同微信號13552532265。
本篇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瑞恩資本RyanbenCapital